第二书包网辣文 > 修真小说 > 侠影之沉舟亭 > 第六章 书生 雾气
    在左闵行忧心忡忡躺下的时候,勃岭峰上大音寺内也渐渐从嘈杂中归于寂静。黎正廷疲惫的躺在正殿门外,并未合眼。在到达定州后,他与大批民众一同赶到勃岭峰避祸,赶到时,已有大批百姓赶到了这里。有恒书院七十二间书坊及庭院,人已几乎住满,后续到达的民众已经住不进多少。黎正廷看到满眼衣衫褴褛的百姓,心中更加愤怒。但转念一想,自己又能怎么样呢,手无缚鸡之力,又无多余钱财,怎样才能帮到这些百姓呢,只恨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后续到的一些百姓看到有恒书院已经是人满为患,为自己找不到安身之处而放声哭闹,也有一些百姓开始吵嚷,嚷着有恒书院放人进去。

    人群逐渐吵杂不安起来,任事态发展下去,有恒书院这座百年读书人的神圣之地就要遭殃了。黎正廷心想不妙,赶紧爬到书院门口一石桩之上,大声喊到:“各位父老,请大家不要挤,都静一静!“,他看到人群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他的大声呼喊,他的声音淹没在人群更大的喧闹之中。书院的弟子早已排成一行阻挡在人群与院门之间,大家推推搡搡,眼看着这道防线就要被冲散,事态的发展就要失去控制。正在这时,书院德高望重的博阳山长出现在门外。前排的百姓看到博阳山长出面,情绪稍稍有所冷静。

    “请博阳师傅放我们进去吧,孩子几天都没有饭吃了,有点老人也重病在身,请让我们进去吧!”有人急声恳求。

    博阳山长显然这几日为了救济灾民而操劳过度,脸色灰暗,没有了往日的儒雅飘然气度,头上两捋白发垂在耳旁。一身浅色的长袍沾了好些泥土。

    ”各位乡亲,自无定河决堤以来,来我院避难的百姓一日多于一日,现在已经没有空余的厅堂房间了,但请大家都不要惊慌,有恒书院是不会不管大家的。“

    ”那就让我们进去!“

    ”我刚才已经讲过了,院内确无多少空余之地,昨天本人已经与大家商议决定,目下,只能让老人、妇女和孩子以及有伤病之人进院修养。“

    “那我们剩下的人怎么办?”有刁钻的民众质问道。

    “大家跟我走!”黎正廷突然插话道,这时博阳和众人才注意到石柱之上的黎正廷。纷纷转过头来,盯着这个显着有些的怪异的年轻人。

    “大家跟我走,勃岭峰上还有一个去处,可让我们暂且避一避。“正廷冷静的说道。

    ”还有个地方?你是说大音寺?“人群中有人问。

    ”对,就是大音寺,虽说大音寺离这里还有不少路程,且山高路峭,不易到达,但如若我们按博阳师傅的话去做,留下青壮年跟我一块去,这些就不是问题。“

    ”他们会收留我们吗?大音寺虽然名扬海内,但一向神秘莫测,就连我们泽平府本地人也知之不多。我们贸然前去,人家不收留怎么办.“

    “出家人历来慈悲为怀,我相信那里的师傅会收留我们的。”黎正廷胸有成竹,继续说道:”即使我们去不得大音寺,勃岭峰上林木茂盛,有足够的山果野菜也能使大家填饱肚子。我们不愁过不了这个难关。“

    正廷的劝说起到了作用,人群中的吵嚷逐渐退了下去,转而相互商量的去留。博阳对这个年轻人的出手相助十分感激,向朝黎正廷投来赞许的目光,黎正廷也为自己的呼吁得到大家的认可感到高兴,他与博阳相视一笑,微微点头致意。

    这时,人群中又有个别机灵的心生疑问,朝黎正廷喊到:”我们凭什么相信你啊?你要是官府之人,抓我们去投军,我们的亲人可怎么办啊?“

    ”就是,就是,我们凭什么相信你“。有人附和到。

    黎正廷不慌不忙答道“我只身一人,怎么抓你们?现在官府的人恐怕要忙着筑堤修路,救济哪些快要饿死的人,这样皇上才不会担心百姓闹事。哪有心思还顾忌抓人充军。请大家务必听我一言,大家各自分散,能走的跟我走,这样我们的亲人在这里才能得到照顾”。

    “那你是什么人?”

    “在下姓黎,名正廷,湖东亳州人士,素仰有恒书院大名,本欲来这里求学,不想遇河口决堤,延宕到今日到此。”

    看着黎正廷的沉着有度、镇定自若的神态,博阳心中赞许,默默记下了这个影响有恒书院数十年发展的名字:黎---正---廷。

    在黎正亭和博阳及书院弟子的共同努力下,受灾的百姓终于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一群身体健壮、手脚灵活的青壮年随黎正廷经过艰苦攀援,终于到达了大音寺。大音寺坐落于勃岭峰一处峭壁之上,寺内庭院并不宽敞,有大殿一座,禅房九间,最早何时建寺已不可考。这里通往山下只有崎岖的一条山路。他们到达后,寺里僧人欣然接纳了他们,并很快给安排的住宿饮食。不过,听大音寺监院说,方丈大师已云游在外多日。黎正廷感到遗憾,他想此行恐怕见不到方丈大师了。

    随行的一众人等顺利在大音寺住下后,不得不这个同行的年轻人刮目相看。一路上,别看他文文弱弱,但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前端,还随时给大家加油鼓劲,不停宽慰。在中途有两人因体力不支而滑落山崖的时候,他竟然伤心流泪,这让这些平头百姓多少感到不解,但心中却对他开始敬重起来。起先要闹着返回书院的几个人也不在执拗,而是跟着大家最终走到了寺院。对这场灾难的心有余悸和对家人的思念使令这群汉子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没几天,他们一些人开始跟着寺院的僧人开始习武了。他们也撺掇黎正廷跟着开始习武弄拳。

    在大音寺的这些天,黎正廷的身心才得以稍稍修整。回想起从京城返回的这一路上所见所闻,感到无比的沉痛与煎熬。受干旱影响,北四洲到处是荒芜之地,几乎看不到成片的庄稼,加上朝廷为应边关战事,连年加税,百姓苦不勘言,大批的百姓逃离了村庄,有的拖家带口走上了漫漫的逃亡之路,有的抛家弃子,聚啸山林为祸一方。朝廷官员酒池肉林、昏聩跋扈,那里管百姓的死活,更丝毫感受不到一场巨大危机的到来。本为一心谋求功名、梦想成为安邦治国的栋梁之才的一介书生,他的志向和向往在这冷酷的现实之下,显得是那么遥不可及。三次会试,三次落榜,成了黎正廷心头挥之不去的痛。他想起了王灵运,这个同乡好友,不知此刻,他的父亲是否应经入土为安?王灵运和他并不一样,王灵运参加科举一半是为了听从父命,光耀门厅,一半是觉得好玩,有趣。王灵运的父亲虽算不上巨商富贾,但也觉得算得上富甲一方,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朝一日自己的两个儿子能够金榜题名,步入仕途,好让王家更加兴旺发达。尤其是他的二儿子王灵运,出生之时,几度难产,一生下来,又体弱多病,王夫人也是因此烙下终身病痛。王灵运最惹他疼爱,也最让他放心不下。于是,早年就将他送去神泉阁习武,强身健体,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的王灵运的确体格健壮,只是对科考并不感多大兴趣。

    想到这里,黎正廷知道自己也有为了完成父亲夙愿的原因,从而投身于与科举,但他更想通过科举而改变命运,成为万人敬仰、名垂青史的英雄。只是现在,这条路看来走不通了。黎正廷辗转反侧,不能入眠。忽然又想起了赵定基伯父一家,特别是珺儿小妹,现在该是长大成人了。那流转顾盼的眼眸和俊俏如玉的脸庞、清丽秀美的身影不停在他的眼前闪现。

    不知不觉间,清晨的钟声敲响了,浑厚悠远的声音从山谷中传开,漫山的雾气开始渐渐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