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辣文 > 穿越小说 > 三国之华夏守护神 > “第十一章 医救老妇,子义归心”
    ……

    在萧逸在与众人交谈过程中,依然未见太史慈归来的身影。只想或许是自己二人的缘分未至,但又想起自己先前救治的一位老妇人,据村中众人所说,乃是太史慈的独母。便想即便今日无缘相识,但是也算结下了一段善缘,以历史中太史子义“北海报恩”一事为证,想必日后自己收服太史子义的概率还是蛮大的。

    萧逸对此虽然有些遗憾,却也算有所收获,于是对其嘱咐一番,最终还是决定与典韦、小白驾车离去。

    话说自从萧逸一行离开后,幸存的众人在悲痛过后还是要对村子进行整顿的。包括对凌乱的家园进行收拾,以及对牺牲的亲友遗体进行处理,要知道在古代可是没有什么所谓的预防药,而尸体的堆积极易引发瘟疫,而瘟疫就是现阶段对人类最大的克星。

    正当众人收拾残骸时,只见一个身长七尺五寸,虎背猿臂的健硕青年与其身后一众猎户扔下手中猎物,从远处疾驰而来。当众人赶至村口时,便见到这惨无人道的一幕。虽然是猎户出身,可是那都是对动物,如今满眼的残骸都是曾经一起生活的家人、朋友啊。

    归来的太史慈一行中的几人顾不上悲愤,急忙冲到自己熟悉的家中,希望自己的家人无事。而独自营生没有家人的猎户则是急忙询问幸存的众人,是如何发生眼前的惨剧。

    在众人口中得知贼人们是在自己等人离开后就来行的屠村恶行,以及是最近盛传的二人一虎组合伸出的援手之后,众人除了对自己等人的自责以外,对萧逸的感激之情更加强烈。要知道如果没有萧逸二人,等着他们的将会是一片死寂的故土。

    与此同时,先前返村众人的领头者——太史慈正怀抱一个花发妇人嚎嚎大哭!

    这花发妇人正是太史子义的母亲,太史慈自幼丧父。是其母一人辛苦做活将其拉扯长大,在古代妇道人家的地位极其低下,可想而知那一头花发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心酸。所以过多的坎坷经历也让其母养成了特殊的秉性。

    其母为人虽然恩怨分明,却也只是一介妇道人家,怎知这天下大势。而子义也是对母亲言听计从,也算得上日后让太史助孔融、请刘备、投刘繇,以致最后不得明主郁郁而终的源头!

    一直提着心的太史慈在家中看到自己的母亲还活着,真的是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但是随后见到母亲胸前的一道寸长疤口,一颗心再次提了起来。于是太史慈的母亲就将自己中刀险死,后来一个青年出现了,轻轻地在伤口一抚,身体的沉重感便消散了许多,而伤口也神奇的结了一道浅浅的疤痕。而青年没有多说什么就转身离开了。

    “对了,青年的怀中好像还有一只小白虎。”似乎是想起了神鬼之说,说到这夫人的眼中在庆幸之余不禁多了些敬畏。

    太史慈仔细检查了母亲的身体发现并无大碍后,将母亲放置床上,嘱咐一定要好好休息。便一脸急切的朝村口疾步赶至。看着众人远远便开口问道:“敢问先前的两位恩人现在身处何处?”

    之前的那位老者看到是太史慈,就扬声回道:“是小太史啊,二位恩人已经离开一会了。”

    在太史慈的心里,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是母亲含辛茹苦的将自己拉扯大。母亲在自己的心里重于一切,而今萧逸对母亲有救命之恩,对自己恩同再造。所以此行,一定要好好报答两位恩人。可是却没想到,赶至村口已经没有了二人的踪迹。

    “对了,恩公还有话让我传递给你。”老人似乎想起来萧逸临走前的嘱咐,补充道。

    “老伯,是什么话?”太史慈一副迫切的问道。要知道他是听母亲说过恩人怀中有小白虎的,看众人眼神中带有的敬畏想必也做不得假。而白虎向来就是传闻中的镇世圣兽,只听过其传说,却不曾有过白虎出现的传闻。那么恩人一定不凡,想必此话一定什分重要。

    “乱世将至,慈有一身武艺,当救民于水火之中,非一人可独善其身。吾当天选,自行那救世之道,大丈夫生于乱世,何不立那不世之功,可愿随我?吾知晓慈甚重母,一年后可带母来寻~”

    太史慈听后双眼越来越亮,想着老伯传述的几句话。急切问道:“请问恩公所行何处?”

    “徐州!”

    太史慈觉得或许这就是自己的一个机会,从俩人能够短短时间消灭百余贼人来看,武艺皆是不凡。怀抱白虎的那位更是可以让人瞬间垂死复生,伤口结疤,绝非常人视之。再加上白虎一说,更加确定此人所言不假。对自己有救母之恩,还有伯乐之恩。对于未曾谋面就被看重的太史慈来说,哪怕恩公并非天人,此番恩情也当生死相随!

    萧逸并不知道,此时的太史慈已经为自己打上了萧逸的标签。太史慈决定听从恩公指示,勤练武艺,一年后去徐州带母来寻。殊不知这也让太史慈的武艺较之历史更加精湛起来!而且一年后的太史慈还将给萧逸带来一份大大的惊喜!

    ……

    就这样几天过去了,或许是萧逸一行的特点已经被广泛流传,所以一路上倒是清静了不少,没有什么不开眼的赶来拦路抢劫了。而典韦也是在(黄县的老伯)老人家的指引下一路直行,避免再次走错方向。

    再说萧逸一行,自从离开黄县,萧逸总感觉心里有些疑问。黄县做为太史慈的故土,历史上是有所记载的。黄巾爆发前后应该一直平安无事才对,今天若不是自己二人,恐怕就遭了那屠村之祸。难道是历史已经发生偏折了吗?

    历史上黄县在黄巾爆发前确实安好,可是谁让萧逸二人一路将劫匪打的打,杀的杀。吓得贼人们不敢拦路,反而行那屠村的恶行。毕竟村中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可比拦路抢劫安全多了。如果萧逸知道一切因为自己…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虽然萧逸对自身实力颇有信心,可是有熟悉的剧情还是不愿意去大力改动的。

    想不通就不想,之前典韦用刀杀敌的样子,在萧逸想来真是十分违和啊。萧逸从背包中取出典韦的专属装备——两把大戟、十把小戟。此时正好途径琅琊郡,行至一林中小道,便让典韦在一旁停车,将其唤进车内。

    当典韦走进车内,看到大小十二戟时,视线就已经移不开了。仿佛心里有一个声音一直在召唤着自己,拥有它,用它战斗。可是又顾忌着主公的存在,在不清楚主公叫自己进来的原因之前典韦十分有分寸的低下头,强忍着不去看,这是一个做为追随者最应该遵守的底线。

    萧逸看着典韦那一副恋恋不舍,又强装正经的表情,嘴角不由得微微一扬。就这样静静地看着典韦,直到典韦快变成大红脸时才笑着说道:“恶来,这套兵器就是特意为你准备的,在每一把戟上滴一滴血,在试试合不合手。”

    典韦对此虽然不解,依然听话的用手指在戟刃处划了一道口子,将挤出的鲜血逐一滴在十二上戟。顿时一种神秘的感觉弥漫在典韦心头,仿佛十二戟不再是冰冷的兵器,而是像原本就属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一样。将十二戟抱起,一种特殊的感觉油然而生。

    走下马车的典韦,自然而然的用起了双戟。只见一双(陨)铁戟在典韦手中舞的是上下翻飞,凶悍异常。周围被双戟波及到的林木皆是伤痕累累,一副摇摇欲坠的样子。

    作为熟知三国的萧逸,可是记得典韦不仅能使得一手双铁戟(大戟)战法无双,那飞戟(小戟)更是百发百中,于是萧逸便想让典韦试上一试。

    就在这时,一阵喊杀声隐隐从前方传来……

    ……

    【注】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SD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武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吴书》,《三国演义》为“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

    【后世评价】

    陈寿:“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

    孔融:“卿(太史慈)吾之少友也。“

    刘繇:“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

    《吴历》:“(孙)策曰:'太史子义,青州名士,以信义为先,终不欺策。'“

    《江表传》:“(孙)策曰:'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有士谟,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

    《宋书·刘敬宣传》:“人之相知,岂可以一涂限,孔文举礼太史子义,夫岂有非之者邪!“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写道:“三国当汉、魏之际,英雄虎争,一时豪杰志义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后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为可称。“

    【后世赞诗】

    圣德招贤远近知,曹公心计却成欺。

    陈韩昔日尝投楚,岂是当归召得伊。

    --孙元晏

    矢志全忠孝,东莱太史慈。

    姓名昭远塞,弓马震雄师。

    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战时。

    临终言壮志,千古共嗟咨。

    --罗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