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又跌下来了,从108跌到70,过段时间,又跌到50。
怎么上去,怎么下去。
价值投资呢?买盘呢?
当初涨得没头没脑,现在跌的一塌糊涂,《大话西游》中有一句话:“当初叫人家小甜甜,现在叫人家牛夫人。”
295很快从“小甜甜”变成了“牛夫人”,市场的本质是什么?
价值投资,不太可能涨到这种程度啊?
纯粹投机?不是所有股票都能上涨,有很多股票涨不起来。
或许,真正的力量并不是基本面,而是市场对基本面的反应,这是推动股价上涨的主要力量。
看似一样,其实有本质区别。
基本面——反应——涨跌。
“市场对基本面的反应,远大于基本面本身”杨坤这样对高老师说,“这是我最新的研究,不能不看基本面,但是基本面的东西也不能当真,基本面是起始点,真正的力量是对基本面的反应。同样的消息,不同人有不同反应,主力资金要预判多数人的反应。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费解?”
“你说这些话,让我想起一个故事”高老师说,
“非洲有一种吸血蝙蝠,很厉害。咬住野马不放,不吸够血不送嘴。野马哪受得了这个,一路狂奔,上蹿下跳地折腾。最后,野马死了。科学家们研究野马的尸体,发现,野马并非死于吸血蝙蝠导致的失血,而是死于自己的暴怒。吸血蝙蝠吸的血对野马影响微乎其微,但是野马对这件事的反应,要了它的命。
这就是野马效应。”
“再比如公交车上,俩人因为抢座发生口角,导致斗殴,后来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捅死了。抢不到座位,有没有影响?肯定有影响,站着累嘛。这种不利影响能要人命吗?不会。但是由此引发的愤怒导致冲突,有可能导致流血事件。”
“一般人认为,某件事让自己不高兴,可是同样一件事,不同人会有不同反应,这说明什么?说明事件并不直接形成感受,中间还有一个阶段——反应,不同反应,形成不同感受,引发不同行为。如果我们调整反应,就能获得不同感受,从而改变行为。”
事情——感受。
事情——反应——感受。
举个例子,俞敏洪办为办培训班,花120块钱买了10盒磁带,媳妇把他狠狠骂了一顿。换做别人,可能会对骂,甚至打一架。
俞敏洪不这样认为,他说,女人的脾气和男人的能力成反比例,男人能力越强,女人越温柔。如果女人脾气很大,说明男人能力不强。这时候,要做的不是和媳妇吵架,而是完善自我,长本事。
果然,俞敏洪很快就赚了不少钱,媳妇不再说什么了。还有俞敏洪发现,GRE的培训比托福更赚钱,可是GRE要求更高,怎么办?背词典,俞敏洪背完《朗文英汉大词典》,记了几万单词。媳妇发现后,从此对他敬仰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
所以,男人们,遇到媳妇埋怨时,是否能换一种反应,不是直接反驳,而是多从自身找原因?
俞敏洪还有一比喻,大树小草说。俞敏洪是北大80级学生,因为生病,休学一年,和81级上课。结果,同学聚会时,80级以为他是81级的,81级以为他是80级的,大家都不把他当同学,俞敏洪感觉受到了莫大侮辱,“恨不得把他们统统杀掉。”,等俞敏洪成功后,两个年级的人都把他当成自己的同学,所以,他有两个年级的同学。俞敏洪由此说:“你要是小草,别人看不见你,即使别人走到你跟前,把你踩在脚下,也看不见。当你长成大树,人们老远就能看见你。”所以,遇到别人轻视的时候,不是和别人争论,你怎么瞧不起人啊,而是自己多努力,当你长成树的时候,别人都会仰视。
云南大学有个学生,叫马加爵,因为被同学瞧不起,买了一把锤子,一连杀了4个同学。他在自白书中反复说:“他们的侮辱让我难以接受,我不得不杀他们。”
被人瞧不起,滋味不好受,但我们并不是没有其他选择,不是“不得不”要杀人,同样是被人轻视,俞敏洪的反应不是更好一些。马加爵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临死他还觉得是别人的错,自己“不得不”那样做,实际上,他可以有不同反应的。
反应的问题,是人认识自己的问题,人很难认识到自身的问题。
比如,有一堆脏衣服,懒得洗,每次看见都心烦,实在没衣服穿的时候,才洗。洗完之后发现,洗衣服也没有想象当中那么累啊。真正累的不是洗衣服,而是我们对洗衣服的抗拒,我们对它的抗拒带来的烦恼,远大于洗衣服本身。
还有,有个事你不想做,一直往后拖,什么时候想起来都烦,当你真正做的时候,并不累。真正累的是我们对这件事的抗拒。
据说有个学校,有个很奇怪的规定,学生每天都要挨一棍打,不过学生可以选择什么时候挨打。多数学生选择晚上,拖到最后才挨打。只有少数选择早晨挨打,他们说:“早晨挨完打,一天都不用想着这件事了,可以踏踏实实做其他事,如果不挨打,总惦记着这件事。”对挨打的抗拒远大于挨打本身。
还有,两口子之间经常因为家务活吵架,其实扫地、洗碗之类的家务活,有多累?你要是痛痛快快去做,很快就做完。谁也不想去,互相埋怨,有吵架的力气,家务活也早做完了。我们对家务活的抗拒远大于家务活本身。
我们经常盯着外在事物,希望改变外部让自己高兴,须知,外部事物并不直接形成感受,它要经过大脑再加工,不同的加工方式,会形成不同感受。
大脑好比眼镜,我们带着眼镜看世界,当我们看什么都是一个颜色的时候,是否可以考虑换副眼镜呢?
澳大利亚有个人叫力克,生下来没有四肢,当然也没有手脚。这种人在社会上怎么活啊?
谁会雇佣他,雇他意味着还要再雇一个人照顾他。
小孩子无忧无虑,逐渐长大,他发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10岁那年,准备自杀,结果没死成。他不想让父母伤心,想等父母死后再自杀。
他渴望和别人交流,但是大家都把他当成怪物一样看待,躲着他,远离他。
那他就主动和别人说话。后来他发现,同学们特别喜欢听他讲自己的故事:如何用头顶着墙站起来,如何吃饭,如何学习等。很多同学听了他的故事备受鼓舞:力克那样的人都能好好生活,腿脚健全的我有什么理由抱怨世界的不公平?
16岁那年,力克做了人生的第一次演讲,听众被深深震撼了,演讲结束后,一个小女孩走上台,拥抱力克,“谢谢你,让我知道了自己拥有很多。”
“上帝派我来到人间,就是为了提醒他们所拥有的幸福。”力克说,从此,他成为了一位励志演说家。
力克说:“残疾并不能要人命,残疾带来的绝望会让人毁灭。”
我们经历的所有事情,都要经过大脑加工,大脑加工就是我们的反应。
以后遇到问题,想一下,究竟是外部问题,还是自己的反应问题呢?
我们一心想改变外部事物,有没有想过换一种思维方式改变一下内部反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