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家和诸侯讨论最多的是这个【西楚霸王】,项羽为什么不直接称帝?又要架空楚怀王,尊其为义帝?他给自己称为【西楚霸王】究竟有什么深意?!这个主意是范增出的?还是他自己想的?我们查阅了大量史料,可以对这些问题基本做出判断:
项羽为什么不直接称帝?
很简单,项羽根本当时不具备这个实力。前面已经讲过,两万余人,能驾驭住五十万诸侯大军,连威胁带忽悠,能摆平都已经不错。项羽手下的班底、资源、实力,顶多做个诸侯,所以称帝只会招致六国再次反叛,此时项羽已是百战疲惫之师,胜算太低。
为什么给自己取名【西楚霸王】?
项羽见秦始皇时就讲——“彼可取而代之!”。也就是说,很多年前,项羽就一直在思考取代秦始皇的方法;巨鹿大战之后,他就在思考如何真正取代秦始皇。既然不能马上称帝,又不能把自己降级为诸侯,和十八路诸侯平级,这就没有意义了。在皇帝与诸侯之间,只有霸主这个称号是最牛的,但是春秋五霸中的诸侯,大多数还是诸侯,只有周朝天子是王室正统;到了战国,各诸侯国都封王了,所以要称霸,就必须至少是霸王。霸王,能够显示比其他诸侯王更加尊贵的身份,可以号令天下诸侯,可以政由己出。
至于西楚二字,很明显,这是项羽深深的复国情节,为了明确自己仍然是楚国人,所以国号为西楚。【西楚霸王】是个非常天才的称号,但中国历史上霸者不过三代,所以也奠定了项羽集团的短命行情。
这个主意是范增出的?还是他自己想的?
范增虽然攻于谋略,但思想还缺少创造性;范增会鼓励项羽称霸,但绝对想不出这种超级戏剧性的名号。所以,史书上有记载,项羽自己的谥号都是【西楚霸王】,说是他自己给自己想好的谥号。司史迁同志虽然不断在《史记》中给项羽抹黑,但还算是仗义,给项羽按着帝王的待遇,为项羽编制了《项羽本纪》!
换言之,因为这个【西楚霸王】的尊号,后世两千年,人们还是给了项羽帝王的默认。
最后还有一个疑问——分封天下时,传国玉玺的去向?
史称子婴投降时把【传国玉玺】交给了刘邦,但是在刘邦给项羽的贡品和礼品单中,都只是大量玉壁和财物,却没有关于【传国玉玺】的下落。显然是刘邦刻意藏匿了这天下至宝。如果项羽发现了这个问题,那么可以名正言顺宣判刘邦死刑;可惜,项羽和范增一直到最后都没想起这个事。史书上没有任何关于项羽拿到【传国玉玺】的资料,只记载了子婴,把【天子玺】献给刘邦的记载,刘邦登基之后,将【天子玺】更名为【传国玉玺】!
项羽和范增聪明一世,却显然文化还是不够,竟然不知道传国玉玺才是皇权的象征!唾手可得的【传国玉玺】都没能得到,也活该他唾手可得的江山到最后还是丢掉了。
私藏【传国玉玺】,这是唯一可以名正言顺杀刘邦的理由,项羽和范增都错过了,还是因为太粗心!所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成败往往取决于细节!
却说项羽以西楚霸王之令,宣布完分封天下诸侯的具体内容。诸侯议论纷纷,有愤怒者却敢怒不敢言。这些情况都在项羽预料之中,但整个天下大局,项羽还是心里有数的。项羽举起手中大海碗,邀诸侯共同举杯,朗声道:“大秦无道,英雄崛起,乱世数载,血流漂橹,天下民生,苦不堪言。今天下初定,诸侯各安境界,努力发展,为天下求太平,为百姓谋福利。若有哪一路诸侯敢擅动刀兵、攻伐他国,天下群雄当并伐之!大家以此酒为誓,精诚团结,共成大业。”
这段讲话,慷慨激昂,再次镇住了一些不安分的诸侯。
分封结束,陈平再次给项羽献计道:“项王啊,恭喜您分封天下,成为西楚霸王。不过有一件事必须要请您定夺。”
项羽对陈平还是有点好感,毕竟架空义帝的建议,给自己带来不少实惠。于是项羽很客气地道:“陈参谋有话请讲。”
陈平看项羽心情不错,便进言道:“天下大军约五十万余人,齐集于咸阳,如今咸阳已经成为焦土一片,军粮和物资供应成大问题。诸侯大军,多呆一天,就要多消耗大量的资源,而且分封已经结束,军队齐集在这里,这些不同分属的部队随时可能发生矛盾冲突。您必须要早做决断啊!”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