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倭寇要杀过来的传闻一时间尘嚣其上,闹得整个苏州的气氛非常紧张,官府不得不四处张贴告示安稳民心。
巡防营日夜巡逻,城内每日提早宵禁,与邻近的南-京城一样,大批官军被调入城内防守,只为了保住城池,而乡下则寄希望于少量的官军和各镇乡勇了。
叶古玉所谋之事因而被耽搁了下来,对方请求延长一年期限,叶古玉对此也无可奈何。
沈家村,沈侃每日和村中的子弟一起读书,潜斋先生的小儿子刚刚有了大名,王大兄给取名叫做王朴,字守淳。
沈家给学堂安排了一名厨役,村里也安排了几位妇人来帮佣,米面柴薪佐料菜蔬等无不供应充足,中午学生们就近在学堂里吃饭。
潜斋先生看在眼里,自然不免格外看重沈侃,所以沈侃和王朴两个人,一日所读之书,顶的上其他学生三日。
闲暇之余,沈嘉绩也时常过来,与潜斋先生说诗会文,或小酌快谈。
不过这几日因倭寇而来的少了,潜斋先生自是也对外寇忧心忡忡,眼见弟子沈侃自觉组织村里的孩子们习武,大为赞赏,同时对弟子们的学业开了绿灯。
夜晚,沈侃拖着一身的疲惫回来,穿过外宅,就见正落大宅满院子丫头媳妇们端着红漆食盒或盘子等物件,一个个往返奔走不停。
“来客人了?”
又是读书又是锻炼还要操心的他,那大脑袋早已转了筋,迷迷糊糊的走了过去。
房檐下三四个穿红着绿的丫鬟冲他点头问好,沈侃一边点头,一边掀起门帘跨了进去。
正厅空荡荡的,大丫头彩云正在整理桌子,见他来了,便向东屋呶嘴儿。
沈侃走了进去,屋里明亮如昼,老太太正对着门,依着靠背盘膝端坐,身边侍立彩霞和沈沛文,沈沛薇沈雨琴坐在一侧,还有几个小丫头在四周垂手站了一溜。
这阵仗无疑是来客人了,沈侃赶紧停下脚步,见有个乡下老妇人坐在那里。
老太太笑道:“老人家好久没来了,大概有两年了吧?”
老妇人身子前倾,忙笑道:“前年春天来请过太夫人的安,只因家里穷,没有得体的穿戴不方便出门,所以未能常来。如今禁不住想念,一则来瞻仰您老的慈颜,二则来看看我那心肝宝贝哥儿来了。”
“老人家费心了。”老太太笑道。
沈侃退后一步,小声询问彩云,“这位是谁?谁是她的心肝宝贝?”
“大太太的娘家远亲,宝贝哥儿自然就是大少爷呗,听说以前常来的,近年家道中落,也就不大来了。”彩云咬着耳朵说道。
“那大太太呢?”
“这不刚从那边过来嘛,太太大概忙着打理家事,不得空。”
“哦。”
沈侃没能请安,不能走人,只好站着干等。彩云悄悄递过来一碗蒸鸡蛋糕,沈侃接过来笑道:“正饿的狠,谢了。”
“呸,谁用你谢?”彩云白了他一眼。
这时里面的老妇人说道:“家里没什么好东西,不过是咱们穷人的一些穷意思罢了!为的是您老吃口新鲜,拿了一只鸡一篮子蘑菇,给哥儿带了一点软乎的香饽饽。”
“老人家自己来就好了,又拿什么东西?”顾氏笑了笑,问道:“金哥儿在哪里?去叫了来。”
彩云见状大声说道:“是。”一转身跑了出去。
老大在家?沈侃近几日忙得昏天黑地,对家里的事几乎毫不知情,很快就见沈仕掀了帘子大步进来。
“大哥。”沈侃拱手。
“嗯。”沈仕轻轻点头,直接走了进去。
见孙儿来了,老太太笑着说道:“快来,你干娘看你来了。”
“哎呦,我的心肝长这么大了?”
老妇人起身一把抓住沈仕的手,连连叫着心肝肉啊,还把人给搂到了怀里,亲了一下,连连不停的问这问那。
沈侃和大家伙都忍不住笑了,沈仕则一脸别扭,碍于祖母在场也不好拒绝,有些难堪的一一回答。
眼看祖母要设宴款待客人,沈侃走进去问了安,老太太随便问了几句后,说道:“我们老姐妹今夜要好生说说话,愿意留下的留下,坐不住的就去吧。”
话音刚落,沈沛文马上说道:“今日教了一天课,怪累的,那孩儿和几位妹妹先退下了。”
“去吧去吧,你们几个在外厅吃完了饭再走。”顾氏挥了挥手。
“我也累了。”沈仕苦着脸说道。
谁知老太太不悦的道:“没规矩,你干娘好不容易来一次,你不能走。”
如此在沈仕羡慕的目光中,沈沛文几个人走了出来。
丫鬟川流不息的传进去酒菜,老太太指了几道菜送了过来。
沈沛薇洗完了手,过来关切的道:“倭寇的事儿怎么样了?我们听了传言,真真又气又怒又不免害怕,明明倭国那边已经约束了倭患,怎么又死灰复燃了呢?”
“二姐果然有见识。”沈侃擦着手,“约束国人需要有强力的中央政府,可是现如今倭国军阀割据,已经进入了战国状态,足利幕府形同虚设,勘合贸易制度名存实亡,那些诸侯为了争夺与我大明贸易的权利,相互征战,以至于成了丧家犬的浪人,战败的所谓大名不甘心,便纷纷暗中支持海盗了。”
沈沛薇惊讶的道:“你为何知道的如此详细?长辈们却都不知所以然呀。”
“是啊!”沈沛文也一脸惊讶。
沈侃皱眉道:“如今朝廷禁海,私人海上贸易却十分活跃,我对此也颇感兴趣,托人私下里问了些海商,自然不难了解详情。家中长辈一向与外地商贾没什么来往,不了解也很正常。”
沈沛薇佩服的看着他,说道:“自我朝立国以来,倭寇便屡剿不绝。唉,到底有没有法子一劳永逸呀?难道就这么等人家杀来了,咱们才忙不迭的调派官军围剿?”
沈沛文也说道:“最可怜的就是百姓,倭人也太可恶了。”
“办法当然有。”沈侃说到这儿就摇头不愿说了,因为说了也白搭。
以明朝的人口国力,想碾压倭国能有什么难度?如果当年下西洋的庞大舰队还在,只要浩浩荡荡的开到倭国近海,甚至无需打出一发炮弹,倭人就会自动的帮着剿灭流寇。
倭人的德行没有人比沈侃更清楚,永远崇拜强者,欺凌弱者。
问题是出在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已经严重下降,昔日的舰队也腐朽了,世代不变的卫所世兵制就与唐朝的府兵制一样,现如今已经沦为了最大弊端。
明朝中叶以后,江南各卫所出现了大量空额,剩余的兵士也多为军官役用,训练废弛,导致诺大一个明王朝,纸面上的兵力多达280万人,实际上能作战却十分有限。
一边不修军事,一边却因连年内战,锻炼出了一大批悍不畏死的浪人,虽说倭寇缺乏统一指挥,往往以小股力量来杀人越货,但是上下级结构紧密的习俗制度,使得倭寇具备严格管理和良好的军事素养。
此外倭人仰仗于飘忽不定的狡诈战法,模仿葡萄牙人火枪而制成的鸟铳,加上大量的汉人海盗指引,因而对大明各地的实际情况了如指掌,如此屡屡以少胜多。
沈侃是痛心自己没有办法,后世喜欢历史军事的爱好者谁不知道?从战略的角度来看,最有效平定倭患的办法,应该是立即打造出一支实力胜过倭人海盗的舰队,以郑和下西洋时期的造船水平,按理说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歼敌于海上,震慑倭国于本土,才是战胜对方的根本途径。再说如果此时能重振海军,那么也正好赶上了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
试想!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所指挥的舰队驰骋于各大海洋,那将何其壮哉。
很可惜历史不能假设,穿越者也得有能力有时间有机会,还得有情商有智商,外加不可或缺的运道,而此时此刻的沈侃却什么都没有。
当然他并不担心倭寇,因为有戚继光等将士和无数的汉家百姓,历史上东南沿海的倭患最终被平定了。
痛心的是那些将惨遭毒手的老弱妇孺,令他有种有力使不出的窝囊感,如果能有一把冲锋枪?
沈沛文沈沛薇看着他眉头紧锁的样子,时而咬牙切齿,时而一脸惆怅,不由得面面相觑。
沈沛文心中一动,忙问道:“莫非……莫非你打算弃笔从戎?”
“不行。”沈沛文顿时唬了一跳,想都不想的脱口而出,“我决不允许你去杀敌,沙场上刀剑无眼,绝对不行。”
沈雨琴却兴奋的嚷道:“四哥好样的,你要去投军,那就是我的大英雄。”
“闭嘴。”沈沛文大怒。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