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辣文 > 玄幻小说 > 权道同谋 > 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洞悉囚徒困境
    所以,唐卡支的这一招,动作虽然小,却起了大作用。

    事后,在蒋洪历和老付提起这事的时候,也是对这个小细节感叹良多。如果没有唐卡的这个提示,很有可能授人以柄。那么,就不会这么痛快淋漓地端掉这个“走粉”集团了。

    当然了,这是后话。

    就在蒋洪历撸好袖子,摊着双手来到高矮个儿面前的时候,高矮个儿的脸上都露出了绝望的神色。

    最绝望的,还是高个儿,这是因为,此时三包货物,都被矮个儿用“拋空传接”的手法转移到了自己的袖子里。所以,如果蒋洪历一会儿把他们两个的袖子都解开,那么最后被“抓赃”的,将是高个儿自己。

    其实,刚才高个儿是碍于“铁杆联盟”的本义,主动过来,接着弯腰的当口儿,替矮个儿做最后的努力,避免矮个儿袖子里的东西被抓现行,导致整条利益链断掉。

    也就是说,本来高个儿可以用不知情推搪过去,至少可以减少一半的罪责。说得再直白一点儿,这矮个儿李金生,原本就是整个“抹痕迹”团队的主将,这家伙也确实自视清高,不到最为关键的时候,很少出手。

    而且,李金生这家伙也确实有狂妄的资本,自打从治安综合科转到处置大队后干了这行,从未失过手。却没想到,今天这位逗哏已经用尽了全力,包括自己这个捧哏也拼了,还是没用,最终难逃覆灭的命运。

    时也,运也,命也。或许,这就是命吧。

    此时的唐卡,静静望着高矮个儿的表情变化,尤其是高个儿的绝望至极,不禁笑了笑。

    其实,对于这二人特别是高个儿的心中苦闷,他非常理解。

    往小了说,这就是“囚徒困境”的现实版本。往大了说,这可是整个“博弈论”的奠基石。

    所谓的“囚徒困境”,有着非常广博的延伸意义。但是,来源却非常简单。

    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

    于是,警察告诉每个人,可以有两个选择,坦白或抵赖。但是,因为是两个人同时进来,所以会有三种可能。

    第一,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

    第二,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

    第三,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

    于是,每个囚徒,在此时都会进行盘算,考虑对于他们自己来说,坦白或抵赖意味着什么?最重要的,还需要考虑对方会不会坦白或抵赖。

    不过,到了最后,每个囚徒都会想明白,不管同伙选择什么,自己的最优选择是坦白。

    这是因为,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那么自己立刻释放,抵赖的判十年。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坦白比不坦白好。

    而另外一种情况,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各判八年,那也比起自己抵赖有会被判十年要强。

    所以,从囚徒个人来说,坦白比抵赖好。最终,两个嫌疑犯都会选择坦白,各自判刑八年。

    这时回到原点,再看那个选择条件,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一年,显然这个结果好。但这个结果很难办到,因为它违反了人类最起码的底线,也就是个人的理性要求。

    人都是利己主义者,“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为自己的聪明,最终作茧自缚。

    当然,这当中还有更深的含义,那就是这个双方坦白,只是一次博弈的结果。因为其中还可能牵涉到坦白会遭受报复,欺骗的动机可能被惩罚的威胁所克服等多种原因。所以,多次博弈后的结果,又有可能呈现多样化的状态。

    可不要小看这个源于自作聪明的“囚徒困境”,它由此引发的相关领域之广,可以说深入到了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

    比如说,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

    两国都可以声称有两种选择:增加军备(背叛),或是达成削减武器协议(合作)。

    这当中,与两个囚徒类似的是,两国都无法肯定对方会遵守合作协议。因此,两国多半会因为这种不信任,从而强调自我理性,最终倾向于各自增加军备。

    因此,看上去,增加军备会是两国各自的“理性”行为,但结果却显得非常的“非理性”。损害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导致本国经济造成损坏等等。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影响了全世界二战之后的美苏争霸。

    美苏争霸一共分为三个阶段,像极了两个囚徒之间的三次困境博弈。?

    第一阶段,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而美国则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一直到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之间的差距大大缩小。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而在军备方面,苏联则全面赶上了美国。

    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在常规军事力量,苏联也处于领先状态。1978年,美军的常规军事力量是210万人,而苏军则达到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

    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的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而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都是由攻转守的具体表现。?

    第三阶段,是二十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美国转守为攻,而苏联被迫处于守势,最终因为国内经济崩盘而解体。

    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

    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

    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一直到后来剧变解体,标志着美苏争霸的结束。

    这是大的方面,在小的方面,“囚徒困境”的理论与实践,一样验证得风生水起。

    比如,与所有人日常生活极其密切的房地产市场。

    曾几何时,地产商们曾经达成一致,那就是利益均沾,共享蛋糕。所以,在二十世纪千禧年之前,房地产板块非常强势,而且勾连甚多,几乎是“铁板一块”。

    但是,在看似一派平和之中,王石主政的万科,率先选择了“背叛”,单方面降价,而且着力单独形成自有品牌发展。

    究其原因,是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万科预期到的博弈的各方,也就是是未来困境下的房地产商——囚徒们,肯定会选择相互间的普遍背叛。

    也就是说,万科在这场“囚徒困境”中,之所以选择首先动手,出卖所有除它之外的房地产商,是因为它预计在这种困境中,如果不尽早出卖所有同伴,自己将面临被出卖的结局。毕竟,这是一个“非零和”博弈游戏,出卖行为是可以换取非常大的利益的。

    只这一下,房地产商们在很长一段时间中缔造出来的“攻守同盟”土崩瓦解,万科也由此夺得了不少地盘和名声。

    但是,有正就有反,质疑的声音随之而来。通过“出卖”同伴,万科真的能够获得个体的最大利益吗?

    2017-05-1319:35:01